老子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真的是“不作为”吗?
老子与庄子,世人并称老庄,但是,他们是一回事儿吗?
似乎差别很大。
老子讲的,是以出世之心去入世,如果看不到这一点,无法真正理解老子。
他说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居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、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等话,意思是我们尽量不着痕迹、不刻意地去“善利万物”。
所以利众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,这是方向,在这个方向下,忘记功利之心,不着行迹去为善,则是老子指导人们去做的事情。
故老子讲“天之道,利而不害;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。而这样的不着行迹,就是“无为”。把“无为”解释成什么都不做,是对老子的最大侮辱。无数人读老子,入歧途就在于此。
所以,老子讲的“无为而无不为”,含义是:在这种淡忘功利、不刻意的状态中去做利众生之事,会做得更好更多,诸事皆可成就,只是在“道”的层面做事之人,不在乎这个成就,所以虽然“利万物”,但仍“居众人之所恶”,功成而身退而已。
好多人把此话理解为“什么都不做事情会自然变好”是很大误解,这种解法让我们误解老子很多年。
那么为什么老子的思想会被解成出世的,什么都不做的思想呢?
是因为老子讲述、教育的主要对象,是国家的管理者,他的思想是:国家管理者要尽量放弃自己的欲望,为百姓做事。这种思想后世的孟子直接传承其部分内容,就是君轻民贵的思想。
但是这种提法无道的管理者很厌恶,因此乐于让知识分子将其解释为什么都不做,这样对自己很有利。
在这种统治阶级的愿望下,历来不乏善于揣摩之人,部分知识分子取老子思想中不着痕迹、不刻意的部分,丢弃其思想中利众生,为百姓作为的部分。将老子的学说变成清谈飘逸的资料。
这样,统治者非常开心,而知识分子亦乐于讨好逢迎,这样的思想,被有意培育,老子的真正思想却愈加模糊。
直到今天,一谈老子,众人皆以为是避世无用之学。
另外,一些文人为逃避纷乱的世界,也往往取老子思想的不着痕迹、不刻意的部分,将其解释为“什么都不做才是最高明的”,为自己避世做理论根据。
比如魏晋时期这种思想盛行,大家都以为这个时期文人飘逸,实际当时政治迫害非常血腥,政权更迭直接导致很多文人被杀,连皇甫谧做梦,梦到的都是统治者的互相残杀,每一个统治集团更替,都会杀忠于前朝者,招在野文人来为我服务,不来者也要想方设法杀死。
比如嵇康,而来了,政权更迭,又可能死,因此知识分子在想方设法找理论来为自己开脱,因此他们推出“无为”理论避世,多隐居田园,以酒为乐。
而庄子,看似与老子一脉相承,但是有本质的区别。
庄子也取老子思想中不着痕迹、不刻意的部分,建立自己的哲学思想,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人在自然中要完全从容相和,不刻意作为,这样的行为才和于大道。
庄子文笔精彩,为后世留下无数名言。但是,他只是对老子的前部分思想有所发展。
在庄子的眼里,老子的境界有问题,他在《养生主》里写过老聃去世了,有朋友去告别。
结果发现老人、年轻人都在恸哭拜祭,于是出来说:我原来以为老子多高呢,原来不过如此而已,真正悟道之人,知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,生死都是自然的,这样教育的老百姓,还会来恸哭吗?其口吻之中,我们可以看出,亦有调侃,亦有嘲讽,一如他对孔子。
所以说庄子的思想才是真正的出世之学,虽然他的学说较老子少了一大部分,但对后世的影响才真正大,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形成,成为各种人群的手中的喇叭,一旦失意或者想要出世,立刻提出“老庄”,实际老子是被裹挟而行,大家用的,实际是庄子的思想。
也可这样说,按照网络术语,庄子属于“歪楼”的,因为他文采太好了,讲得太精彩,所以成功地把老子的思想截掉一半,并成功裹挟老子,与自己一起成为清谈之资。
而后世文人直接继承,将老子的利众生思想淹没,变成清虚无为之至高偶像。
所以,看书要看原著,看后世阐发的,多是阐发者的思想。
那么,老子与庄子孰高孰低?
这是不善学之人的想法,很多人整天辩论,实在无用。
其实并无高低较量,诸子百家,各有用处,不同阶层的人,不同的人生阶段,不同的心境,可以采取不同的学说丰富自己的人生,仅此而已。
老子的思想是大成,于世界于自己都有益处,庄子教人放下,调适自己与自然,亦多可取。
所以说,老子是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结合体,而庄子是地道的理想主义者,按照庄子的思想,人们穿上粗布衣服,逃入森林大泽,以天为被,以地为床,对生死,完全不动情感,顺从自然才好。
这样一路想下来,他自己也没有了饭吃,所以“庄周家贫”,去向监河侯借点米来吃饭,人家还不借给他,很可惜。
庄子去向监河侯借米吃饭,监河侯说,等我收了租金再借你,庄子于是给他讲故事,说来的路上我看到车辙印的水中有鱼,求我用桶水救它,我说,等我周游列国,从大河里取水再来救你吧!以此来嘲讽监河侯的做法。
所以,我们也可以从《庄子》中见到一个即是理想主义者,也为生计犯愁的文人,很是可爱。
饿着肚皮借米的庄周大抵没有想到,后世之人,未必如庄周一样奉行自己的理想。
后世之人,多是在名利兼收高官厚禄的时刻,想起要放松一些,于是口中清谈庄周,以示高明。
而对于这些人,我多劝读读《孟子》,孟子从不避讳自己的高收入,母亲去世,我就是有钱隆重安葬,又怎么了?也是可爱之人。
孟子在稷下,待遇很高,仆人很多,他周游列国,跟随学生的车也几十辆到百辆之多,那个时候的车,造价很高啊。
对于收入,孟子从不避讳,他认为仁义在先,行仁义之事,有好的收入正常。
这种坦荡比较可爱,他用从国君那里拿来的高收入,完成自己教育传播仁义、君轻民贵的思想,这叫手段高明,令人敬佩。
有人会问,这样,孟子岂不是没有做到像老子那样?
老子讲的是利众生,但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,尽量不着痕迹,孟子岂不是没有做到?
其实,老子告诉我们的是,尽量忘记回报,但是,未必就没有回报,“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”,只是,有道之人,不在意这个回报,也不是为了获得这个回报而去做事而已。
因此,从某个角度来讲,孟子未必不是老子理论的践行者。
而《庄子》,每次读他,亦多感动,那种豁达与超然,足以令人心境开朗,对于养生之人,裨益颇多。
譬如吃菜,萝卜白菜,海参三文鱼,交替着吃,才能不腻,知道那个对自己的体质,有益自己的健康,才是高明。
不必为了辩论,整天说就是白菜是至味,其他的一概垃圾,这是未能调和之举啊。
所以,诸子百家各有渊源,又互相交织,后世每一次的思想繁荣,似乎都要追寻到那个年代,重新温习各位大师的思想,来做自己发展的资粮。
既然是做资粮,裁剪则是必须而且必要的,但是,对百家思想本来面貌与脉络的了解,也不可少。
⊙版权声明:文章源于网络,如侵权请联系责编
⊙投稿信箱:tg@weizy.cn(欢迎您原创投稿)
⊙责任编辑:忍冬(微信:cn13714009507)
常读经典,天地自宽
四书五经赏析
荐语:四书之名始于宋,五经始于汉武帝,朱熹合为“四书五经”,堪称儒林佳话,旷代经典!
史记
荐语: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。让我们一起品读太史公笔下,那段波云诡谲的历史。
国学历史,传统文化,请点击『阅读原文』,免费听!